【资料图】
【本文由“败灯必败”推荐,来自《余鹏鲲: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何仅3.9%?》评论区,标题为败灯必败添加】
我觉得,高校的成果转化不足,固然有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企业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作者引述施一公的话:“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结果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家公司就像那些缉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高校所从事的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往往并不直接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本身,而是研究从中抽象出的科学问题,追求新的科学发现。要求高校科研人员自己把研究成果做转化投入实际生产,恐怕有些强人所难,无法成为普遍现象,毕竟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市场化拓展,需要的经验和技能是完全不同的,这也会极大地占用科研人员从事本职研究工作的时间精力。要把新的科学发现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主要还得靠企业的技术人员。这既包括从科研团队走出来的初创企业,更包含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前者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更加灵活,后者有更加雄厚的实力去推动旷日持久、耗资不菲的工业化开发试验。处于生产一线的企业技术人员,对实际生产问题更敏锐,也应该更好地向高校科研人员提出问题。
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化学工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德国依靠先进的教育体系培养出阿道夫·拜耳(Baeyer,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弗里茨·哈伯(Haber,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杰出化学家,在实验室实现合成染料、合成氨等前沿突破,而化工企业的工业化学家和工程师们敏锐地捕捉到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价值,实现了相应成果的工业化(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就职于巴斯夫公司,因对工业合成氨等高压化学的贡献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使德国居于化工行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化工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刺激了基础化学的研究,维持着德国在当时国际上的化学领导地位。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行业之一,1900年德国的合成染料产量占全球的90%,在当时属于妥妥的高科技,这与德国强大的化工企业密不可分(拜耳、巴斯夫、赫希斯特等在1925年合并为法本公司,二战后被拆分,至今巴斯夫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