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股市调整,今天继续,全天亏损4736元。
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在开盘大跌后,下午慢慢跌幅收窄。目前已经公布保费收入的保险公司中,中国太保是最好的:
中国太保5639.9亿增长8.41%
(资料图)
中国人保6191亿增长6.6%
中国平安7691.4亿增长1.2%
新华保险1630.99亿下降0.2%
中国人寿6152亿下降0.8%
不过,业绩并不是决定涨跌的核心因素,尤 其我们处于一个信奉“利空出尽是利好,利好出尽是利空”的奇葩市场。 有的公司业绩好,那就涨,有的公司业绩差,那也得涨,典型的如白酒,业绩好了,呼呼上涨,如中国平安(平安银行)只要业绩非常好,基本都是跌。
根据业绩去判断股价变化,并不可靠。
今天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国2022年人口数据的公布,值得好好说一下。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
这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远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在人口数据上,专家总是过于乐观。而新生儿数据更是1949年以来最低,甚至低于饥荒的1961年。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人口方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人口数量太大,坏的是人口结构,天量基数下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二,我们是未富先老,本质上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老百姓吃饱饭的日子并没多久,第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太快,这是人口结构的自然结果。
从2022年到2027年,每年都有约2000万人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社保压力极大。一老一小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不生小孩,我觉得有几个因素:
第一、随着少生优生的理念被广泛接受,现在小孩的养育成本实在太高了,而且是不可逆的。
如图是育娲人口研究给出的小孩养育成本,真实情况只会更残忍。如果一对夫妻年收入为20万,生了一个小孩,每人可以分配6.67万,如果收入为60万,每人可以分配20万,如果再多生一个孩子,每个人可以分配的资源则需要除以4, 每多一个孩子,家庭人均可支配资源显著下降。
第二、高房价带来的杠杆积压。从2017年到2021年,房价迅猛上涨,重点地区几乎都翻倍,全国人民集中上车发财,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杠杆迅速上生,大量的家庭现金流用于支付房贷,造成其他一切消费的积压。
而生活及小孩养育需要真金白银,我们无法用卫生间的砖头去买奶粉。决定生活品质的是现金流,而不是资产总值。在一线城市捧着金饭碗乞讨比比皆是,住着几百万几千万的房子,但是口袋比脸干净,畸形的家庭资产结构不支持生娃。
第三、公共托幼服务的确实和市场养育成本的高企。以上海为例,幼儿园早上八点半上学,下午三点半放学,请问谁来接送?
只能父母来接送,但是问题又来了。
如图是鹰潭市社保中心2023年1月13日的公告,城乡居保人员的退休工资是非常少的,很多老年人事实上在退休后还要自谋生计。如果带娃的话就断了收入,小夫妻需要抚养的家庭人口数量又增加了。
随着晚婚晚育的深入人心,生娃时间越来越晚,35岁以后生娃的很多,这个时候父母就算想帮忙带娃也带不动了。
各种课外辅导班的费用也是非常昂贵,这点不讲了。
如果生二胎,抚养压力极大,如果夫妻一人辞职,则面临一个养四个的局面,如果都上班,孩子交给谁???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政策只能缓解问题,而不能改变问题,甚至于能不能缓解都是一个疑问号。
要恢复出生率,我认为基本的条件是让人对基本生活条件有安全感,生活节奏能慢下来,比如一对小夫妻严格的一周40小时工作可以养家糊口,比如一个人的全职打拼足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但是目前看,都不可能,我国实际的就业率还不是很力量,大量的劳动人口无法有效就业。
网上看到一组数据,不知道真假:
上海市,570万老人在领养老金,1000万年轻人在交社保
北京市,510万老人在领养老金,980万年轻人在交社保
广东省,920万老人在领养老金,3150万年轻人在交社保
江苏省,810万老人在领养老金,2560万年轻人在交社保
浙江省,690万老人在领养老金,2080万年轻人在交社保
我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基本活动区域都在一个地方,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人声鼎沸,各种KTV、夜市、地摊遍布,充满了野生的力量,到现在周边KTV消失90%以上,夜市取缔,地摊也看不见了,年轻人的密度低的吓人,一眼望去,都是中老年人。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