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群星闪耀小清河

2023-06-29 12:32:00  来源:齐鲁壹点

文 | 李金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沿济南小清河做一次徒步旅行。小清河是一条人工河,在国内众多的人工河流中,论历史,它没有都江堰那么悠久;论流域,它没有大运河那么广阔,但若论人文,它却也是星光熠熠,群星璀璨。心仪已久,却一直不知道从哪儿起步为好。这次去小清河畔的五柳岛,偶见一方古碑,看碑题,是“修浚小清河记”,再看,竟是“盛宣怀撰并书”。盛宣怀,清末洋务运动中的实业巨擘,一生创建多个中国近现代工业第一。不承想,洋务运动中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竟也与小清河有关。于是,我的小清河徒步之旅,就从这块古碑起步。

碑文记载,盛宣怀是在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道官任上受命治理小清河的,那是1889年。

自康熙后期一百七十多年,小清河逐年淤积水道废弛,平时舟楫无法行驶,涝时泽国汪洋,洪灾频发。虽有省、府、县治多次疏浚,但收效甚微,还是屡屡水患,年年灾害。医治如此经年沉疴,非名医猛药不可!。

可这名医猛药在哪里呢?

正疲于黄河决口治理的山东巡抚张曜,想到了盛宣怀。

在此之前,盛宣怀已在李鸿章幕府协办洋务十多年了。凭借李鸿章的全力支持,凭借本人自身的聪明才干,在此期间,盛宣怀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自行开办煤铁矿务,协助张之洞办理大冶煤铁矿务。如此辉煌业绩,在整个大清国洋务实业开拓中无人可比,但疏浚河道、治理水患,盛宣怀却从无涉足。尽管治理河道业务生疏,但盛宣怀还是慨然受命。

怎样才能彻底整治好小清河积年的水患呢?多年的洋务实践告诉他,凡事必晨兢夕厉。临艰受命的盛宣怀从小清河的出海口羊角沟溯流而上,舟车劳顿,一路查看百姓受灾情形,一路勘察水灾频发原因,三百多里的小清河道勘察后,盛宣怀找出了河道废弛的根源,依次编制出了一套详细的治理方案。

还得要有钱款,这是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山东财政无力拨付,只得自筹。盛宣怀用早年募款赈灾的办法,在江南各地富绅巨商中募集,并由山东巡抚对捐款者给予褒奖。一路募捐,异常顺利,所得款项竟绰绰有余。而治河劳工则是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沿河灾民,以发放工钱的方式来发放赈济款,这得到了灾民百姓的积极响应。三年多时间,征调民工数十万,耗银七十多万两,拓宽疏浚河道四百余里,使海口至省城完全贯通,从而“岱阴之水有所归宿,下游数邑可免其鱼之患炙。”

疏浚小清河只不过是盛宣怀实干兴邦业绩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在之后的年月,盛宣怀又在上海督办纺织企业;督办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投资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兴办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兴办天津大学,创办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院等等。

如此恢弘,这得需要何等的才干,需要付出何等的心血。

我缓步在盛宣怀疏浚的小清河岸堤上,仍能感受到那个动荡时代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仍能感受到那个让一干人壮怀激烈的洋务风云。

小清河疏浚通航八年后,也就是1900年,一位家住小清河羊角沟的青年人,怀揣三千大洋,从羊角沟码头乘船沿小清河来到济南,他叫张采丞。张采丞先是在济南城外的黄河泺口码头开设粮栈,后又在济南开埠后将粮栈迁到商埠。商埠,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核心商业区”,也叫CBD。建设商埠,首先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张采丞早年曾随父在东北闯荡过几年,熟悉东北木材行市,他从长白山购置木材,经鸭绿江水运,再经海运到羊角沟码头换船,再经小清河船运到济南,由此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张采丞又开办起了木材加工,随后又办起了酱菜酱园、五金铁工,机械制造等多家企业,并且在济南第一个采用机器磨制面粉,第一个采用机器轧制食用油,由此成为当时济南数一数二的商界大亨。

是小清河上的木材航运奠定了张采丞事业辉煌的基础。

相较于张采丞的商业业绩和几个第一,后人并不怎么看重,济南人平日里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制造的历史上济南第一辆汽车。

我曾在省图书馆查阅数日,想查找到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的资料,但没有找到有关线索。那时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已经有了汽车在跑,但都是整车进口,整个中国没有一辆属于自己制造的汽车,哪怕是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由此基本可以断定,张采丞的五金机械工厂所制造的这辆“济南第一辆汽车”,就是当时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这个断定也可能有些武断,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历史研究是史学家们的事,重要的是,济南府里有了属于济南人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张采丞是在在引进机械面粉机、机械榨油机的过程中,萌发出自己制造一辆汽车的。他在考察国外机器面粉设备时,看到了机器动力的巨大效率,于是他办起了自己的五金机械工厂,逐渐的能够生产水车、水泵、吊车、矿山机械、蒸汽发动机等。在张采丞看来,汽车不过就是一个底盘、一个马达、四个车轮子,再加一个车篷,把它们在自己的五金工厂里组合起来就可以在马路上奔跑。他买来汽车马达、底盘、轮胎,再车镗刨铣、钣金捶打一番,硬是“攒”成了一辆老爷汽车。

这无疑是济南历史上工业制造的一次重大事件,一时在整个济南城引起了剧烈轰动,这也成为后来的济南人谈论本土实业家张采丞时必说的第一个话题。

这辆老爷汽车现在已不知去向,但这辆老爷汽车的同比例模型却被人们安置在老商埠张采丞故居的一侧,供游客们瞻仰、拍照、打卡,它让人们看到了从小清河走出来的工商巨子,在那个年代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振兴产业、实业救国的进取精神。

无独有偶,数十年以后的1960年,位于小清河支流工商河西岸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制造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辆黄河牌八吨载重汽车,这个张采丞没有完成的汽车制造愿景,被新中国的济南人完成了。今天,由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组建而来的中国重汽集团已是国内重型汽车的行业翘楚!

这是历史发展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小清河岸边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子还有孟洛川。

早在孟洛川执掌孟氏家族“祥字”号商铺之前,孟氏家族就已经依托小清河贩商经营而成为章丘刁镇的商贾巨富。章丘地区物丰货足,出产丝绸棉布、五金铁器,孟氏先人沿小清河水路将本地出产的这些货物北下羊角沟,再将羊角沟所产食盐海鱼运回本地或济南,来回获利巨丰。到孟洛川接管孟家商帮大权时,孟家除了在章丘本地拥有店号外,在济南北京等地也有分号。

但孟洛川并不满足当下的这些店号经营,他继承了了中国传统的经商谋略,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用于指导孟氏商帮发展壮大。在经营实践中,孟洛川捕商机犹如猛兽鸷鸟之发,窥商情犹如猎户巡山之游,趋市场犹如千军哨马之探,欢店门犹如琼楼玉宇,巧竞争犹如将飞者之伏翼,善取予犹如犒劳得胜之师。如此这套超前、先进、缜密、完备的经营体系,使得孟洛川主管经营的瑞蚨祥,在短短十几年内,从一个小小的绸布店,发展成为拥有46家分号,资本280多万元之巨,店员600多人的绸布专营连锁店。至1934年,孟洛川已分别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烟台、上海等地设立各类商号多达136家,员工上千人,房产3000余间,年利收入达300万两白银。

这样的商业业绩在当时的中国本土民族商业资本家中无人可比。

这样的商业模式也被后来的美国人山姆。沃尔顿模仿应用并大加赞扬:“我创立沃尔玛的最初灵感,来自中国的一家古老的商号。它的名字来源于传说中一种可以带来金钱的昆虫(即青蚨)。我想,它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连锁经营企业。它做的很好,好极了。”

时至今日,济南的瑞蚨祥还在营业,北京的瑞蚨祥还在营业。当我走进营业大厅,琳琅满目的丝绸让我想起了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用北京瑞蚨祥提供的丝绸布料制作的这面五星红旗,现在已被当作“经典馆藏”文物,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曾在这面五星红旗展台前驻足良久,我看到了飘映在红旗上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我看到了红旗上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我看到了红旗上的硝烟烈火,我也看到了红旗上荡漾着的小清河的清波。

小清河济南北园段南岸,这里距张公坟村不过两公里的距离。张公即张养浩,张公坟即张养浩墓,村庄以坟茔命名,现在所居住者,大部分是张公后人。

走到这里,行进的脚步有些缓慢,不是劳累,而是贪恋眼前的风光。小清河水清澈温润,碧绿如蓝;藕池塘里荷叶田田,荷花娇艳。南向处,荷塘包围间,村舍俨然,垂柳依依。

在村舍一隅,张养浩墓现已辟为“张养浩墓公园”。站在公园古朴的石牌坊门前,张养浩名文不觉脱口而出,放声吟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于受任赴陕西赈济灾民途中,这也是张养浩第七次受聘朝廷诏约。在此受任之前,他已六次婉拒朝廷。张养浩19岁走上仕途,从东平学正这样的小吏做起,兢兢业业,政绩卓著,历任堂邑县尹、太子文学、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成为能执掌朝廷大政的重臣。51岁时,因看不惯朝廷腐败、官场倾轧主动辞去官职,退隐林下。在其后剧烈的社会动荡和令朝野棘手的矛盾冲突中,朝廷曾六次下诏拟重用,均被其婉辞。这次朝廷诏用,是因“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之急任。虽为一介野夫欢畅田野园林,但他身上的那种“不义而贵且富,与我如浮云也”的傲然风骨却使他心忧天下,爱乡爱民。这次,面对关中重灾,张养浩不曾犹豫,随即散其家之所有赠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欣然受诏复命赈灾。

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名篇,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对《潼关怀古》的点评仍犹言在耳:《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潼关怀古》十一句四十四字,句句悲天悯人,字字忧国忧民。

再看前人苏天爵对张养浩的评价:“其牧民则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曹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

这是对张养浩词意人德的最高赞誉。

继续徒步。在小清河历城段东,距河南岸不远处看到了四风闸村。远看四凤闸村与小清河沿岸所看到的村庄没有什么不同,但当走过街心走到村东南方的那座纪念馆时,一座雕像迎面而立,这是辛弃疾。辛弃疾头戴儒巾,身着战袍,脚蹬战靴,腰佩宝剑,神情就像一位正瞭望沙场、运筹策划的将军。这里便是辛弃疾故里,看到塑像的第一眼,一时间,四风闸村便在我的眼睛里显得与众不同。

满怀景仰,在纪念馆里,环壁观瞻那些壮怀激烈、意境优美的词句铭刻,这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稼轩词》六百多首,基本概括了他的政治抱负、抗金实践、生活理想。辛弃疾的词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对妥协投降、力争抗金胜利的一只号角,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后世,每当民族危机越苦难深重的时候,辛弃疾词的影响就越大,无数后人在辛词里面汲取了精神上的力量,坚定爱国、英勇反抗、坚决斗争。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行走在四凤闸村的街道上,耳边仍然萦绕着壮怀激烈。

壮怀激烈的情绪还没有完全平复,仅数十公里的路程,眼前就出现了明水古城。

一走进明水古城,映入眼帘的是满城的泉水。泉水荡漾,即刻激发出强烈的感慨:无怪乎只有这里才能诞生“千古第一才”,无怪乎只有“千古第一才女”才能把她的那些长短句写得这么婉约清丽。

走近看,一处又一处的泉湾,湾底沙随水起,水草飘摇,一股又一股水柱扶摇而上,搅得湾底的沙草浑沌呜央,待喷水浮至水面,又一平如镜;一处又一处的泉池,泉水明净碧绿池底随处涌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小错落闪闪发光,争先恐后间犹如倾泻万斛珍珠。而那几处独立涌泉,水势汹涌,狂突疯奔间如冰似雪,势如鼎沸。

一时间看的有些入神。停下来,喝一杯百脉泉的泉水,舒缓一下旅途劳累的双腿;选几篇《漱玉词》的名句诵吟,濯涤一下世俗的风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句读到这里猛然惊愕,这样的豪放岂是婉约?这样的旷世豪情岂是柔弱女子能为?亘古至今伟岸大丈夫也!

李清照在明水生活期间,小清河还没有开通。明水古城的众多泉水汇溪成河,这河水构成了绣江河的源头往北流入济水。“建炎南渡”期间李清照离开青州,三年后小清河开始挖掘贯通,明水众泉经绣江河流入小清河。李清照青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明水古城度过的。是明水古城的泉水造就了李清照,造就了李清照的才情,也造就了李清照的文学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小清河造就了李清照。

这就引发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小清河沿岸仅仅数十公里的距离上,会出现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也就是“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的济南二安?

这也是我在徒步行程中常常在想并延伸出的另一个问题,小清河开通的历史并不长,不过才近九百年的历史,小清河的流域范围也不广,不过两百三十来公里,却为何在两岸就造就出了这么多的工商巨子和文坛大家?是孔孟文化的熏染?是小清河水的滋养?是天然的人杰地灵?还是自然的钟灵毓秀?

行走越远,所见越多,这类疑问还会越来越多,这个疑问留待徒步完成后再作研究吧,因为前面的小清河两岸还有还有辛铸九,还有穆伯仁,还有苗海南,还有李攀龙,还有蒲松龄,还有王士祯。

行进的双脚有些疲惫,那就停下来歇息一下,也看看小清河的前世今生。

远处河段岸堤上,有挖掘机在作业,渣土车来回奔腾,卷起一股股飞尘,那里正在建设小清河航运码头。跟前的这段,河水平静沉稳,有几只水鸟沉浮,水边水草丰茂处,数只白鹭啄水觅食。一条白鲢鱼突地跃出水面,阳光下银光一闪,白鲢鱼再跳回水中,惊出一圈圈涟漪,涟漪涌动到河边浅处,河水荡起涌波。

河面上看不到一条船。自1997年停航至今,小清河已有26个年头没有船舶行驶了。

但我的脑海里却映现出一条船,船上一家人,老船工夫妇,身穿清朝样式棉裤棉袄,坐在桅杆前,黝黑苍老的面容上展现着和善的微笑,他们身后的儿子也是一身旧式棉裤棉袄,更加黝黑的面容笑得更加灿烂。这是一张上世纪初小清河上的船民照片,照片里,除了桅杆,除了清式棉衣,除了他们灿烂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船工展现的还有一双尖尖的小脚。

很难想象,这样一双小脚,在船上来回奔忙操桨控舵、拉绳起帆,会有多么艰难。那时,北方的妇女都是这样裹着小脚。

岂止是北方的妇女,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妇女都是裹着小脚,整个中国都是裹着小脚。

不是吗?当小清河上这个裹着小脚的船妇还在操控桅帆时,欧美列强的蒸汽船舰已经纵横五大洋了,而我们的大清国还在裹足不前。

这张照片,现在就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里。虽是照片,但我看船上的船工及景物却是在轻轻摇晃。我不怀疑,拍摄这张照片时船及船上的景物是在摇晃的,我知道,这摇晃来自于小清河上的波涌。这波涌自八百九十年前小清河开通的那一刻起,就随着河水一起涌动了。这波涌虽不是惊涛骇浪,但它冲击着逆流而上的盐船,让纤绳更深地勒进纤夫的肩膊;它冲击着两岸的水车,让踏水的农夫更低头埋腰劳作。这波涌它也冲击着岸提,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让堤外成为一片汪洋沼泽。现在,在我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在照片上看到的波涌的身影。

刘豫当年开挖小清河,是为了船运海盐和排泄济南城内洪水。小清河开通后,济南成为食盐集散地,泰安、东昌、兖州、曹州诸府所用食盐都由济南转运,而以上各地出产的木材、药材、毛皮、粮食、棉花、油料等也经由济南集散。食盐是极为重要的生活物资,济南成为食盐集散地,这也客观上增强了济南作为省级府治的重要地位。1904年济南开埠,华商及外商纷纷在济南开设工厂、商行,小清河沿岸及周边各地生产的小麦、棉花、大豆、芝麻,都通过小清河运来济南,这些农产品原料在济南的面粉、纺织、榨油工厂里加工生产后,再经小清河或胶济铁路运到省内及周边各地。1906年,连接小清河和胶济铁路的“清泺小铁路”建成,省内两大运输干线连通。1913年,“清泺小铁路”改建标准轨,并与津浦铁路泺口站连接,至此,小清河上的黄台港成为铁路水路联运、小清河黄河联运的重要枢纽,联运运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济南工商业的蓬勃发展。1926年,当局又开挖现在天桥区内的新引河即现在的工商河与小清河连接,一些工商业者便在新引河两岸建起诸多现代化的面粉厂、纺织厂、染织厂、制革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济南工商业城市的形成。

这一切,都离不开小清河,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小清河哺育了近代济南工商业,从而成就了当代济南工商大城市的地位。

但这不能说小清河是济南的母亲河。是因为有泉水,才有了济南城,有了济南城才再有小清河,从这个逻辑关系上说,小清河是济南城的女儿河。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省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小清河航运渐渐衰落,日渐式微,这条为济南的发展繁荣贡献了数百年心血的女儿河,终于在1997年全部停航。

令人欣喜的是2020年,山东省政府决定正式启动小清河复航工程。复航后的小清河将会充分发挥航运、防洪、灌溉、生态、旅游、环保、商贸等多项功能,而不再仅仅是运盐和泄洪。

现在,我们很快就能再次看到济南女儿河的秀丽,妩媚。

这是夏日里的一个清晨。大地上没有一丝风,小清河沉稳而安详。河面如镜,映衬着微蓝的天幕。繁星渐渐隐退,只有东方天际上的那颗启明星,还在熠熠闪耀着星光。

在这样的一个清晨里,我背起行囊,呼吸着河边湿润的气息,迈着欢快的脚步,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继续行走,去寻找小清河岸边的下一颗星。

作者简介:李金良,自由撰稿人,已在《鸭绿江》《四川烹饪》《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上百篇,数十万字,数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征文活动中获奖。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